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4)要点
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身麻醉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以观察、处理麻醉后和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治疗、改善预后。该共识适用于所有进行麻醉和或镇静镇痛的患者及实施区域,包括手术室、日间手术室、内镜检查室/内镜中心、介入诊疗中心、产科等。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为麻醉后监测治疗提供专业条件:1.管理与人员职责: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准入资质,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合适的床护比(≥1:3)、麻醉师数量等;2.设置原则:与手术区域紧密相邻;床位数与手术台配比为1:(1~3),主要与平均手术时间相关;工作时间取决于择期手术比例、ICU收治能力及医院人力资源情况,建议允许情况下手术室内PACU24小时开放;监护设备要齐全应满足监测需求,配备充足。
患者从手术室转入PACU时,应由手术中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等护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转运,确保患者安全。与PACU进行完整交接:包括麻醉记录,特别情况交接时需提醒(术前重要病史、重要内科合并症及处理、困难气道、留置导管、术中输血、输液量、特殊用药等),提供重要术中细节、术后早期医嘱、对特殊外科情况的观察如引流量等进行交接。
患者麻醉恢复期的评估与监测应由PACU主管麻醉医师和护士持续监护,观察与记录:
1.患者基本情况:意识、瞳孔、脉搏、血压等
2.呼吸功能:气道通畅与否、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3.神经肌肉功能:首选物理检查,必要时使用肌松监测仪
4.体温:警惕小儿体温异常
5.动态监测和评估围手术期的容量状态和液体管理,进行个体化液体治疗
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1.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高危患者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法,多种作用机制防治PONV联合用药
2.低氧血症:需紧急处理,加强监护
3.保持体温正常:注意患者保暖,室温24℃
4.治疗寒战:加温处理,必要时药物治疗,监测药物副作用
5.术后躁动与谵妄:分析原因,采用镇静镇痛措施
6.术后疼痛治疗:评估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推荐多模式镇痛措施
7.药物拮抗: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拮抗剂、抗阿片类药物、神经肌肉阻滞拮抗剂并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
特殊患者的麻醉后监测:
1.小儿:建议设置专门的小儿PACU环境;允许监护人陪伴;配备小儿型号的仪器设备;注意预防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警惕小儿术后心动过缓、喉痉挛、体温异常、低氧血症;采用适当方法评估小儿术后疼痛并及时处理
2.非全身麻醉患者:包括接受区域阻滞、神经阻止麻醉或复合全身麻醉/镇静镇痛的部位麻醉患者,接受局部麻醉患者病情需要时,门诊手术者病情不稳定者。
此类患者的术后恢复也应进入PACU,转入时应向PACU医护人员提供局部麻醉的部位、方法、药物、剂量、用药时间,椎管内麻醉提供麻醉平面、循环状态、膀胱功能等。从PACU转出时需交接特殊体位要求、进一步镇痛措施等。
2.危重患者由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医护人员管理,并尽早转出至ICU
3.患者转出时要注意:明确接送人员;2人以上陪同,其中1名为医护人员;交接麻醉记录、PACU记录等;重要临床问题需详细交接;对留置导管、引流管、输液及注射泵交接;推荐正式的交接清单。
1.记录完整:麻醉后患者的苏醒质量及转归数据;PACU的临床不良事件并反馈到相关病房及管理部门。
2.工具选择建议:对转入、转出PACU的患者进行表格式的项目交接;选择合适的评分表对麻醉苏醒和恢复早期患者进行评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梁俊卿 编)
内容摘自《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4)》
精彩内容推荐:
温馨提示
微信平台上所有资信、视频及PPT资料均可到中卫护研院官方网站上获取:www.zwini.org
中卫护研院网站有关于护理相关的各类资源,涉及护理临床相关指南、护理管理、护理分级、护理质量、质量管理方法、国际资源等,内容持续更新中。链接地址:http://www.zwini.org/nurseinfo-web/page/resource/toresource
中卫护研院网站在线培训模块有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标准培训以及各种会议等的相关视频,并会持续进行更新。配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护理质量指标研发小组编写《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使用手册(2016版)》,我们录制了研发小组成员对各项指标的解读视频,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与学习。链接地址:http://www.zwini.org/nurseinfo-web/page/online/toonline